篇百科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城西,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由渠首枢纽(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灌区各级引水渠道,各类工程建筑物和大中小型水库和塘堰等所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渠首占地面积200余亩。
都江堰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7市(地)40县(市、区)1130万余亩农田的灌溉、成都市多家重点企业和城市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漂水、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综合服务。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
唐代,修建了飞沙堰。
建国后,又修建了工业供水染、外江闸、飞沙堰工业引水临水挡水闸。
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
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口处的特殊地形、水脉、水势,因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都江堰的最伟大之处是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愈来愈大的效益。
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都江堰的创建,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
战国时期,刀兵峰起,饱受战争痛苦的人民,渴望中国统一。
当时,落后的秦国,经过变法改革,一跃成为“国富兵强,长雄请候,周室归藉,四方来朝”的强国。
国势振兴、实力雄厚的秦国,亟欲统一天下,结束分裂局面。秦欲统一中国,必须有其坚实的后方基地,为它提供可靠的兵力、财力,故早有图巴、蜀之意。
首先,秦惠王诱使蜀王修通了“石牛道”,并不断用金银美女去麻痹蜀王。《华阳国志·蜀志》载:“蜀候使朝秦,秦惠王数以美女进,蜀王感之,故朝焉”。
公元前316年,处于奴隶制割据的巴蜀两国发生了激战。《华阳国志·蜀志》载:“蜀王别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苴候,命其邑曰葭萌焉。苴侯与巴王为好,巴与蜀仇,故蜀王怒,伐苴侯,苴侯奔巴,求救于秦”。这就为秦灭巴、蜀造成了机会。
秦国的司马错分折了巴、蜀形势,认为:“蜀有桀纣之乱”,向蜀扩展的时期已到。提出了秦灭巴、蜀,政治上秦有“禁暴止乱之名”,符合巴、蜀人民的愿望;
经济上,“取其财足以富民缮兵”军事上,巴、蜀“水通于楚,有巴之劲卒,浮大舶船以东向楚,楚地可得,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的战略主张。
秦惠王采纳司马错的建议,同年秋派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等举兵从石牛道伐蜀,蜀兵败,蜀王被戳。
蜀国灭亡后,秦在蜀地置蜀侯及蜀相,推行封建制度。从此奴隶制割据的蜀国,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封建势力的兴起,为都江堰的创建,准备最可靠的社会历史条件。
都江堰修筑之前,成都平原的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蜀以务农为本,并有治水的要求和能力。《华阳国志·蜀志》说:“后有王曰杜宇,教民务农,一号杜主......移治郫邑,或治瞿上”。
又说,司马错伐楚时,兵精粮足。实力雄厚,曾率领“巴蜀众十万,大舶船万艘,米六百万斛,浮江伐楚”。
《山海经·海内经》载:“蜀有都广(即广都,今四川双流区一带)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黍、膏稷”。足见成都平原的农业,已具有相当水平,为都江堰的兴建,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
秦昭王后期(约公元前276年至251年),蜀郡守李冰总结了前人的治水经验,组织岷江两岸人民,修建都江堰。经过考察,根据岷江高出峡谷,河面开阔,流速顿减,以及左岸一带,山势弯环的地形特点和资源条件,精心设计了都江堰工程。
首先“凿离堆,避沫水之害”。即将瀚山伸向灌县城西的一段余脉,凿开一道约二十米宽的引水口,这既可以分洪减灾,又能引水灌溉成都平原。
二是“雍江作”。即修筑都江堰分水堤。其布局是:在离堆以上的一段江心,沿左侧山麓的走向,就地取沙石修筑长堤。并将此段山麓,修整成为引水渠的左岸,构成从右(岷江正流)向左的弧形弯道(这段弯道称为内江),以迫使表层水自右向左进入引水渠;底层水挟沙带泥仍奔向正流。因此,大大减少了灌溉渠道的泥沙淤积,使渠道畅通得到保障。
鱼嘴位置选择的科学性:在岷江上利用河心州的淤滩修建分水工程,可以将宽阔的岷江河道缩窄,将河道形势由宽浅式。转化为窄深式,一方面有利于非讯期沱江口的进水,另一方面,利用凿开的宝瓶口将汛期的洪峰引进成都平原,可以最大限度地削减岷江洪峰对沿途带来的威胁。
据《史记·河渠书》载,蜀守李冰凿离堆建宝瓶口,“辟沫水之害”,将岷江洪峰引走,从而削减了岷江沿岸的洪水压力,同时,“开二江于成都之中”,将岷江水引进缺水的成都平原,“百姓飨其利,旱则引水灌溉,雨则杜塞水门,由是,蜀,沃野千里,天下谓之天府也。”
飞沙堰:唐代时期发生了较为巨大的地质灾害,山崩地裂,巨浪滔天,沱江进口段的两岸的山体崩塌,沱江进水口面不断缩小而成百丈渠,满足不了内江泄水的要求。是以修建了飞沙堰,引水治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改变成都市长期处于消费型旧城市面貌,经中央批准在成都东郊兴建综合性工业区,使之逐步发展成为生产型的新兴城市。
工业区集中用水量大,需要都江堰渠首总来水量中供应。
为保证成都市工业和生活用水常年不断,又要保证都江堰内江断流岁修工程全面进行,经水电厅农水局勘测设计,报经省计委批准修建都江堰内江引水工程。
工程于1963年2月4日正式开工,11月6日主体工程完工通水,1964年6月全部完成,6月30日由省水电厅农水局主持验收。
工业引水(暗)渠全长1502.3米,起自外金刚提尾部进水闸,止于走马河上游尾水闸。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