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百科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隶属黑龙江省大庆市,位于黑龙江省西部,嫩江下游东岸,全县总面积6176平方千米。
清顺治五年(1648年),隶属哲里木盟。1992年8月21日,划归大庆市领导。[1]232国道穿过境内130千米,城乡公路总里程1585千米;建有嫩江内河码头5处,经松花江可直航中俄边境口岸,铁路、公路、水路等交通网络纵横交错,是哈大齐工业走廊重要交通枢纽。入选国家级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第六批),主要景点有五马沙陀风景区、杜尔伯特草原、寿山休闲度假村等。
名称由来
杜尔伯特,蒙古语,意为“四”。据蒙古秘史载,成吉思汗的十二世祖道布莫尔根之兄道蛙锁呼尔有4个儿子,被称为杜尔伯特氏,世代相因,游牧于嫩江两岸,成为杜尔伯特部。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黑龙江省西部的松嫩平原上。境内起伏的沙岗、荡漾的湖泡、盐碱低地及纵贯的嫩江河滩构成了主要地貌。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地处中纬度,位于温带半湿润气候向温带半干旱气候过渡带,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其基本特点是春季风大,气候干燥;夏季由于受东南季风影响,天气温和,降水集中;秋季凉爽,常有早霜;冬季少雪,由于被强大的蒙古高压控制,在其影响下常刮偏北风,天气寒冷。
地方文化
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早在四、五千年前,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杜尔伯特地区的土著民族是蒙古族,辽阔的草原养育了勤劳勇敢的杜尔伯特人,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的民族文化,它凝结着游牧民族的才能和智慧。蒙古族人民由于特有的民族传统和社会生活,创造了独特的文化现象,特别是在民俗风情,特色饮食,民族服饰等方面形成了一整套的特色体系,因其具有悠久的历史,涌现了大批的历史名人,流传着古老的民族传说。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蒙地开放,大量汉族人民的迁入,蒙古族和汉族的生产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促使蒙古族的文化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流传在杜尔伯特草原的传说和故事如《罕代》《萨日朗花为啥是红色的》《布拉合的传说》等都是这个历史时代形象的记录。伪满统治时期蒙古族人民为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僧俗告统治者的压迫,创作出很多斗争性很强的口头文学作品。
如反抗王公贵族压迫的歌曲“咒骂那公老”,反对去劳工的歌曲“劳工叹”,有革命意义的歌曲“陶格陶”的“嘎达梅林”以及嘎达梅林的故事也传入杜尔伯特草原。这些民间口头文学矛头直指僧俗统治者和日本侵略者。汉族及其它兄弟民族为杜尔伯特文化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影响,民歌、故事、东北大鼓书、二人转、大秧歌、相声等也在杜尔伯特地区广泛流传。
地方特产
肉食
牧区蒙古族的肉食,主要是绵羊肉、山羊肉、牛肉。过去,冬季猎取黄羊、狍子、野猪、野兔、山鸡等做食品,已少见。牧民宰杀牲畜是有季节性的。农历五月以后,水草繁盛,牛羊已肥,开始宰杀,但不是大量的,随吃随时杀,保证日常肉食即可,一般不杀牛。
传统肉制食品主要有:布合勒:意为“全”或“整个”,是指全羊宴。
肉干:是蒙古族传统风味食品,在杜尔伯特最盛行。
布胡勒,即整牛、整羊。用整牛待客,规格高,气派大。
奶茶
奶茶也叫苏台切,奶茶的种类很多。据文献记载,早在1300年前,就已经有健身止血、治疗失眠症的“酸枣稀饭”;有提高视力和听觉的“嘎仁萨面茶”;有通宣理肺的“西仁宝日玛汤”等等种类的奶茶。而“玉盘茶”“金字茶”“西番茶”则是蒙古大帝皇宫中佳茗。蒙古高原可以用来做茶的植物很多,就地取材煮制奶茶,各有千秋。杜尔伯特地区的奶茶,与其他蒙古地区的奶茶不同。奶茶有解除疲劳,促人兴奋,增强食欲,帮助消化,降低血压,防止动脉硬化等作用。而阿巴嘎茶,除了上述功效外,还能治疗感冒等病,是上乘补品和饮料。
奶酒,蒙古语称“阿日里”。奶酒的特点是澄澈醇香,沁人心脾,酒性柔软,口感酸甜。初饮时觉得酒力不大,可是后劲很足。一顿能喝一瓶啤酒的人,喝奶酒一公斤以上便会大醉。奶酒有驱寒、活血、舒筋、补肾、健胃、养脾、强骨等功效。
奶食品主要以牛、羊、马、驼的奶为原料。在牧区,以牛奶为上品,产用量较大,羊奶次之。用马奶、驼奶者少。产奶旺季,奶牛每天挤两次。奶羊(主要是山羊)每天一次。枯草期,奶牛每天中午挤一次,奶羊不再挤奶。刚挤下的奶称鲜奶或生奶,可直接饮用、泡炒米或煮奶茶它是牧民一年四季不可缺少的奶食品。把查嘎用锅靠干水分,制成固体状酸奶,称“阿嘎如勒”。
风景名胜
五马沙陀风景区
乌乎穆勒为蒙古语,意为死亡沙谷。也有天文爱好者考证为久远的陨石坑。随着历史的发展,当地人将它讹成今名—五马沙坨。五马沙坨风景区占地0.6平方千米,是一处自然风光景区。沙坨由高高低低十余座沙丘汇集而成,海拔高度170米,是电视剧《东北王—张作霖》外景拍摄地。沙坨内野杏繁茂,从沙丘顶端迤逦而下,直至坡谷,都有杏树生长,其它的还有桑葚、古榆树等树木15种之多。沙陀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有黄羊、山兔、狐狸、山鸡、鹌鹑等30余种野生动物。[6]
杜尔伯特草原
杜尔伯特靠山草原位于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县城东南20千米处。总面积1056万平方米,为原始草场,属草甸草原类型,以中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为建群种,丛生和根茎性禾本科牧草占优势。土壤主要为草甸土和沙土,草层高度平均为0.45米,植被覆盖度为95%。禾本科牧草有羊草、野古草、隐子草、贝加尔针茅和洽草;豆科有兴安胡枝子、细叶胡枝子、五脉山黧豆、野苜、山野豌豆和黄芪等。
连环湖温泉景区是按照AAAAA级标准投资兴建的温泉度假胜地,国家4A级景区。是黑龙江省蒙医药学术委员会设立的蒙医药浴基地,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认定为“最佳国际休闲生态旅游景区”。它坐落在烟波浩淼的连环湖畔,由十八个互相连通的湖泊所环绕,环境优美,交通便利。
温泉景区是中国高寒地区最大的室外高温温泉景区,其主要特点是:室内温泉与室外温泉相结合,冰雪与温泉相结合,蒙医药与温泉相结合,动态温泉与静态温泉相结合,大众温泉与私密温泉相结合,温泉与园林相结合,人与自然相融合,是理想的休闲养生的世外桃源。该温泉取自连环湖地下1800米深的千年古水,水温48℃。
民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不同颜色各有象征。蒙古人认为,像乳汁一样洁白的颜色,是最为圣洁的,多在盛典、年节吉日时穿用;蓝色象征著永恒、坚贞和忠诚,是代表蒙古族的色彩,红色是像火和太阳一样。蒙古族男女皆喜穿长袍、短褂、靴子等。颜色尚蓝,深蓝者多,极少穿青色上衣。男子多喜欢穿兰色和棕色,妇女则喜穿红、绿、天蓝色的,夏天更淡一些,有浅蓝、乳白、粉红、淡绿色等。服装四季有别,如单布长袍、夹长袍、棉长袍、皮长袍、坎肩、马褂等。无论男女都喜用鲜艳的丝料或布料做腰带垂穗装饰。衣多镶边。布料喜用绸缎类或上等纯棉料。蒙古靴子多用牛革制作,少部分用马、驴皮。女式靴子多为布制绣花,冬季内套毡袜,既轻且暖。冬季的皮衣,皮自家鞣制,自家缝纫,很少购买。劳动时穿的皮衣不吊用上好绵羊绸、布面,经济耐穿,牧民穿的靴子多自制。
为了骑乘方便,男子服装多为宽领大袖。棉、皮长袍用棉布领或绵羊羔皮领。长袍外套马夹,以整幅彩色绸缎系腰,不垂穗,佩带火镰、蒙古刀。刀有刀鞘,并有象牙筷子或驼骨筷子一双,用银、白铜、青铜镌花制成,用绒丝链挂在“套海”(一种金属饰物)上。腰佩火镰、蒙古刀、烟荷包、烟袋、白布手、巾等。头顶的蒙古帽,多为绵羊羔皮或狐皮制成。冬季,衣袖外套有绵羊皮套袖。
腰带是蒙古族服饰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多用棉布、绸缎制成,长三四米不等。色彩多与袍子的颜色相协调。素腰带既能防风抗寒,骑马持韁时又能保持肋骨的稳定、垂直,而且还是一种漂亮的装束。男子扎腰带时,多把袍子向上提,束得很短,骑乘方便,又显得精悍潇丽,腰带上还要挂上“三不离身”的蒙古刀、火镰和烟荷包。女子则相反,扎腰带时要将袍子向下拉展,以显示出娇美的身段。
蒙古族男女皆穿软统皮靴。皮靴多为高统,也有半统的。皮靴样式的区别还表现在靴尖上,有上卷的、半卷的和平底的。上卷适合在沙漠里行走,半卷的适合在干旱草原,而平底的则适合穿越湿润草原。女服鲜艳而美观。单布长袍或坎肩皆镶绣花边或金银丝绸边。女子服装特别讲究,且有闺、妇之分别。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篇百科 琼ICP备2023010360号-8